炒股公司 踏遍田间地头,讲述中国“菜”的故事|专业市场“创二代”接班记
【编者按】炒股公司
白云区松洲街专业市场发达,不仅是广州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“果盘子”最重要的流通基地,更集聚了全国市场规模和交易量最大的专业摩配市场。
辖内增槎路食材商圈是“广州食材之都”的核心承载区,覆盖东旺食品批发市场、江南果菜批发市场、金达咖啡饮品城、槎头蛋品批发市场等多个专业市场,形成了种类丰富、功能互补的食材流通产业集群。在罗冲围片区改造的浪潮下,松洲街下足城市更新“留”字功夫,精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。3个月完成三大摩配城就地转型,将超1400户摩配商户腾挪至新白云摩配国际产业园和西岸云汇摩配产业园。
在专业市场谋求转型升级的同时,商户们也走到了交接班的历史转折期。越来越多的“创二代”接过接力棒,走上了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舞台。人的更替,往往会成为产业迭代升级的历史契机。近日,记者深入专业市场开展调研,记录下“创二代”们“二次创业”的心路历程。即日起,南方日报、南方+将推出《专业市场“创二代”接班记》系列报道,敬请垂注。
全世界的蔬菜产量一半来自中国。从古至今,在吃“菜”这件事上,中国人始终执着。然而,鲜有人想过,中国蔬菜的故事,究竟该如何讲述?
1999年出生的罗培霖,是广东宏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。他的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,是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(以下简称“江南市场”)的“视频大V”。他踏遍全国主要蔬菜基地,走遍蔬菜生产流通的所有环节,在微信视频号上创作了一条条带着泥土味的作品。
“没有故事就没有品牌,从来没有人想过去讲好中国蔬菜的故事。”2022年,他在英国拿到硕士学位,回国后在广告公司工作。他突然意识到,自己学的品牌方法论,可能正是父辈缺的那一环。于是,他拎着行李,回到父母卖菜的地方——白云区松洲街。
故事化表达,直击蔬菜行业痛点
在很长一段时间,回来卖菜从来不是罗培霖的选项。在罗培霖的印象中,父亲罗舜钦一直非常开明,从始至终传递的理念就是“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”。
“父亲鼓励我出国留学,去更大的世界看看。他支持我进入完全陌生的广告行业,去接受最前沿市场的锤炼。在他看来,我的人生‘篮子’里,不应该只有‘宏升’这一颗鸡蛋。”罗培霖说道。
然而,恰恰是因为在广告行业的经历,让罗培霖意识到品牌化与数字化对传统行业的重要性。他看到了传统农业的痛点,决定回到宏升,开启传统菜商的“二次创业”。
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,却缺乏现代化的品牌表达。在广告公司,我的核心工作是把产品的‘差异化价值’讲给目标用户听’。而传统蔬菜行业最大的问题,就是‘无品牌、无故事、无认知’。农户只懂‘种得好’,却不懂说清楚‘好在哪’。”罗培霖说。
他希望打破传统农业的刻板印象,让优质农产品通过更年轻的传播方式触达消费者。
“这里是云南泸西的蔬菜基地,为什么广东菜心种在云南呢?云南地处低纬高原,海拔高、纬度低,昼夜温差大,土壤肥沃,独特的光照条件使其糖分和营养物质充分积累,大大提升了口感和品质。”……他选择自己当主播,从视频号切入。
所有品牌的成功,都是从讲故事开始的。罗培霖知道,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,更是产品背后的价值和情感共鸣。他深入云南、宁夏、河南等蔬菜生产基地,负责前期策划、脚本修改、出镜采访,讲述农民在田间地头育苗、抗旱的故事。
从分不清菜心和芥兰,到如今在视频号上创作出一条条带有泥土温度的作品,迅速在行内圈粉,也让他对农业有了更深的体会:“拍片只是站着,农民却要弯腰一整天。早上六七点就起来了,从早做到晚,种菜真的是很熬人。”
一年更新80条视频,拍凌晨三点到货的冷链车,拍云南基地的水肥一体机,拍菜农升职记……点赞最高的一条叫《想当将军的老农》,讲述一位1983年就下田的老农,如何从洒水小工成长为管理2000亩地的“技术大总管”,播放量超过20万。
罗培霖说,父亲那辈作为行业开拓者,靠的是 “脚踩泥土、凭经验说话”的韧劲,把土地种好、把产量做上去,就是最大的目标;而年轻一辈聚焦品牌塑造,更希望用智慧化手段让“好蔬菜”变成“有品牌的好蔬菜”。
转型智慧农业,“种好每一棵蔬菜”
“今天我全副武装,穿上无尘服,带大家走进我们的净菜无菌车间。我手上的土豆丝、胡萝卜都经过了切配和清洗,只要打开真空包装就可以直接烹饪。我们还有椰子鸡、寿喜锅、蔬菜沙拉等组合包供应餐馆使用。”最近,罗培霖给视频号录制了净菜视频,科普了蔬菜行业的发展前沿。
净菜车间内配备专门的分选台、专业的人工切配与低温保鲜流水线,能够针对家庭客户的“每日鲜切套餐”,还可以按需求精准把控蔬菜品类搭配与切配规格。
“蔬菜最重要的是品质,菜要有菜味,吃到嘴里的东西,一斤就要有一斤的品质和价值。”这是父亲给罗培霖传授的“生意经”。
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宏升农业早已跳脱出“菜贩”的单一角色,而是建立起集种植、加工、批发、配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,致力于蔬菜产业的规模化、标准化发展。
如今,宏升拥有超2000名专业员工和8家下属企业,自营种植基地面积超15000亩,合作种植基地超 25000亩。分布在云南、宁夏、河南、广东四省区的10个现代化加工配送中心,蔬菜日均处理量高达500吨/天。
如何同时兼顾品质化管控和规模化运营?回到宏升后,罗培霖向父亲建议转型“智慧农业”。以无人机打药为例,虽然父亲习惯带着农户“看天浇水、按季施肥”,还是全力支持罗培霖的想法。
在河南基地,宏升选了20亩麦田做试点,一边是传统人工打药,一边是无人机 AI 航线作业,结果效率提高3倍,农药用量还少了 20%。
创新之外,更多的是传承。这位年轻的“菜二代”认为,不管是品牌思维还是国际视野,都是服务于一颗初心:“种好每一棵蔬菜,让家家户户都能吃上新鲜、好吃、健康的蔬菜。”
让食材之都成为“标准”的代名词
在江南市场,像宏升这样从菜贩起步,进而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农业企业还有很多。
在我国,虽然线上渠道销售量和销售金额快速上升,蔬菜销售渠道85%仍然是线下,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占据主导地位。
位于松洲街的江南市场,是果菜单品交易量连续21年位列全国第一的大市场。
江南市场。
每天凌晨,唤醒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,是市场的车水马龙、人声鼎沸。
“江南市场在我心中一直是农产品流通领域的‘标杆’。2024年,江南市场果菜交易总量达502.81万吨,总交易额289.67亿元,是珠三角乃至全国消费者餐桌上的新鲜保障。”罗培霖说。
罗培霖认为,江南市场的成功,得益于松洲街的区位优势,他分析道:“从广州配送到周边城市,都能实现‘半日达’;9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这里扎堆,上下游资源触手可及。”
对于“广州食材之都”的建设,罗培霖期望,“要让食材之都成为标准和品质的代名词。”
江南市场。
一是建议推出“广州优鲜”认证标准,覆盖种植到流通,让消费者选食材不踩坑,做品质有方向;二是希望建设共享冷链、直播基地,比如搞个食材直播节,帮中小商户省成本、卖更远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谭超
海报:招凤仪
拍摄/剪辑:曹睿(实习生) 吴克振
调研团队:谭超 李嘉益 曹睿炒股公司
凯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